老人自殺率 稱冠各年齡層

青少年為情自殺、為學業成就不佳自殺,中年人為失業自殺……,我國自殺率逐年攀升,行政院終於考慮成立國家級的自殺防治中心;不過,在每十萬個人中約13.6人自殺的數字 (民國91年統計)背後,很少人重視到,65歲老人自殺率佔各年齡層之冠,高出平均自殺率2.5倍。

鮮少重視心理衛生

包括老人福利聯盟、台北市老人基會等老人福利團體均表示,政府的自殺防治政策長期忽略「老人自殺」;以為照顧老人只要發津貼、發營養品、送餐就夠了,鮮少重視心理衛生健康,不只沒有防治經費、措施,連社工的訓練也沒有,在人口結構「高齡化」的趨勢下,值得重視。

衛生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10萬人自殺死亡率,民國80年為27.48人、85年為30.34人、90年為37.64人、91年為33.86人,和同年的自殺死亡率比較均達2.5~3.5倍。如和青少年(15~19)比較,甚至超過十倍以上。

曾對老人自殺做過研究的前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系副教授胡幼慧指出,和歐美國家比較,東方社會如日本、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的老人自殺死亡率比歐美國家高出許多,美國的老人自殺死亡率和年輕人相當,澳洲比年輕人低,英國則兩者相去不遠。

究其原因,東方社會強調三代、多代同堂的家庭倫理,傳統觀念中老人問題為家庭問題,因此,當社會結構變化,老人變成家庭的「累贅」時,相對之下落差變大,老人自殺的風險就提高。至於老人自殺的原因,她認為,窮困、寂寞、沒有自尊、再加上年老體衰、疾病纏身,讓老人家覺得人生乏味,因而選擇棄世、厭世。

北市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雄即指出,以該基金會服務的獨居老人為例,就碰到許多辛苦一生的老人家,老來錢財被騙、遭子女遺棄,加上身體病痛不斷,想不開尋短,不少榮民、榮眷甚至自殺好幾次。李雄認為,對於獨居孤寡的老人大多非常節儉,金錢補助不一定要很多,時常拜訪關懷、讓老人家知道還有人關心他們,才有助於預防老人自殺。

老人不知求助管道

張老師基金會專任張老師陳柏翰則說,儘管自殺者多有徵兆,部分事前也都會對外求救,老人也是如此;不過,一方面多數老人資訊不足,不知道求助的管道,一方面可能周邊的人給予的注意外夠,此外,老人求死通常不是一時衝動、甚至還常常掛在嘴邊,減低了旁人的戒心,老人自殺死亡率亦偏高。

老福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認為,從不同自殺案件受到社會不同的關切程度,以及居高不下的老人自殺死亡率可以發現,討論自殺議題,儘管比例偏高,因為老人「行將就木」的高齡,老人自殺仍被理所當然的忽視,甚至有人認為老人死亡可以減輕社會負擔。

防治老人自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呂寶靜認為,除了政府應將老人問題視為社會問題,提供必要的經濟、醫療、照顧、安養軟硬體環境之外,有必要協助老人建立朋友支持網路,讓老人自成互相照護體系;吳玉琴則認為,老人長期照護的機制應儘速建立、老人福利服務還應投入更多的關懷人力,重視老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