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輕生 自殺率驟升14%

 

台灣藝人倪敏然自殺事件經部分媒體擴大報導,已造成相當的影響,學者表示,國際研究發現,媒體大量報導確實造成自殺增加明顯趨勢,相關研究也指出,平均一個公眾人物自殺後,自殺率提升百分之14.3。

現代婦女基金會上午舉辦「停止自殺骨牌效應—正視倪事件擴散現象」記者會,會中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表示,倪敏然自殺身亡消息引發媒體大量報導,相關統計每日的自殺死亡比例逐漸增加,她憂心媒體炒作可能成為殺人的劊子手。

張錦華說,香港曾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發生過燒炭自殺案例,一名三十五歲婦人在密閉家中燒炭自殺,媒體影像大量呈現,甚至將燒炭自殺美化為一種容易與不痛苦的方式,結果之後兩個月間,燒炭自殺從此躍升為香港前三名的自殺方式。

奧地利維也納也曾對媒體大規模報導自殺事件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量報導確實造成自殺增加的明顯趨勢。為遏止自殺潮,維也納媒體展開自律,減少自殺新聞報導,並避免新聞中出現聳動刺激內容,結果半年後自殺率下降百分之八。

教授柴松林也指出,一九六二年瑪麗蓮夢露不明不白死亡後,美國自殺率提高百分之十二,港星張國榮輕生,也使得香港自殺率上升百分之十八。柴松林並引述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間全世界兩百九十三個自殺研究指出,平均一個政治人物、公眾人物自殺,自殺率提高百分之十四點三。

柴松林說,選擇自殺的人中許多是憂鬱症患者,而憂鬱症在台灣盛行率比全球高一倍左右,自殺年齡也呈現兩級化,因此媒體在報導時必須格外慎重。

張錦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媒體如何報導自殺案件,提出七點守則,包括:不應報導自殺方法細節、勿將自殺者再現為英雄化、避免簡化自殺因素、提供諮詢網站與電話、不要將自殺新聞炒作得太聳動、不可把自殺描寫成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報導應考慮會不會對家人和倖存者造成傷害。

另外,台灣新聞報導的本土特質,往往附會許多靈異報導,例如法師下蠱、觀落陰等,張錦華表示,這些穿鑿附會、不能證實的傳言,既缺乏公共理性,也對生者、死者無益,徒然引發社會不安。